百无聊赖散户配资官网首页
邯
郸
1
典源
汉·蔡琰《悲愤诗》:“为复强视息,虽生何聊赖。”
2
释义
聊赖:依赖。精神上无所寄托。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,精神极度空虚无聊 。
3
故事
蔡琰,字文姬,陈留圉人。其父蔡邕是东汉著名的学者,以文章闻名。蔡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,喜爱读书,博学多才,深通音律,但她却饱经战乱,人生坎坷。蔡文姬十六岁时,嫁给河东人卫仲道。新婚不久,卫仲道因病而死,文姬只得搬回娘家居住。这时,凉州军阀董卓凭借羌汉豪强的势力,引兵进入洛阳,废少帝刘辩,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。董卓焚烧了洛阳宫,逼迫汉献帝君臣及百姓数十万人迁往长安,沿途抢劫烧杀,中原二百里内复无人烟。蔡文姬和父亲蔡邕也随迁徙的人群到了长安。
展开剩余57%时隔不久,董卓的一些部将又反攻长安,汉献帝君臣和一大批被迫迁到长安的人又设法逃离长安回洛阳。这时,北部的南匈奴(今山西临汾附近)也以保卫汉献帝回迁为由,趁机侵入中原。在回洛阳的路上,蔡文姬与家人离散,被掳到匈奴。因她姿色超群,被南匈奴左贤王招为妾,婚后两人恩爱相处,共同生活了十二年,并生有二子。
中原地区平定后,与蔡邕有深交的曹操,在邺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。这时蔡邕已死,他非常怀念故友,闻知蔡邕女儿的下落,就派遣使者带着黄金、白壁将蔡文姬赎回。她回来后改嫁给屯田都尉董祀,过上了稳定的生活。
蔡文姬回到邺城后,“感伤离乱,追怀悲愤”,根据自己的身世遭遇,饱含着泪水写下了一首长篇叙事诗《悲愤诗》。
《悲愤诗》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,全诗一百零八句,计五百四十字。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的悲惨遭遇,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与写照,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悲剧色彩。诗人从董卓作乱写起,叙述了自己被掳入胡,在南匈奴的生活以及别子归汉、还乡再嫁的经过和悲愤的心境。
诗作的末段是写作者内心的感慨:“为复强视息,虽生何聊赖。托命于新人,竭心自勖励。流离成鄙贱,常恐复捐废。”这几句诗的大意是:在人的劝慰下自己才勉强地活着,不过这样活着又有什么乐趣呢?自从改嫁董祀以后,感到非常自卑,认为自己是一个经过流离被人轻视的人,常常害怕再被人遗弃。
来源:邯郸成语典故散户配资官网首页
发布于:北京市辉煌优配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